我是95后,我在脱贫战场
我叫何先言,贵州正安人,1995年生,今年25岁。2018年考入印江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工作。同年10月4日,正式报到的第一天,便被派驻杉树镇新宅村参与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我的扶贫故事,也从这一天开始了……
初见●偶遇庹家2018年,是印江整县摘帽的关键之年;10月,是百日攻坚的关键阶段。9月中旬,我就到单位提前报到了,作为一名异乡人,来到印江这片陌生的土地,一开始心里是十分忐忑的。
9月21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县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张莉带领着我和另一位新同志张丙林,驱车前往沙子坡镇庹家村开展帮扶工作。一天的行程下来,我对扶贫工作有了一个初印象。
行车途中,“76554”“五步工作法”“二十个说得清”等陌生词汇一一在我耳边回响,听着张莉主任的解释,既感到新奇,又对接下来的工作倍感压力。
我们先是来到了庹家村委会,了解了近期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随后,又实地走访了几户建档立卡户。
“张中宣,在家没?我来看你了。”人未入户,张莉主任洪亮的声音便已经传入屋里。“哎哟!张主任来啦,快,屋头坐。”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约莫60来岁的男子走出屋子,满脸微笑。
我们来到的张中宣户正是张莉主任自己的帮扶对象。该户因病致贫,张中宣妻子李世翠长期患有糖尿病,自己也是四级肢体残疾,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儿子张著明外出务工,张中宣和妻子则在家里种点水稻和玉米维持生活。
“最近都在忙些啷嘛?你们身体怎么样了?儿子经常打电话回来不呢……”张莉主任亲切地和老人交谈着。
“正准备去打谷子呢,张主任你就来了。”老人脸上表现出一丝憨厚。
正值秋收时节,田间金灿灿的稻谷亟待收割。老人本身带有残疾,加上年纪大了,稻谷收割工作对于张中宣而言不是易事。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刚好今天我带来了两位年轻的小伙子”,张莉主任指了指在一旁的我和张丙林,“今天我们仨和你一起下田,打谷子去。”
就这样,在张莉主任的带动下,我和张丙林也纷纷下田,变成了一名“割稻人”。张莉主任更是以身作则,卷起裤腿,拿起镰刀,好似一名熟练的老农,干练、女强人等词汇在她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竟丝毫看不出她是一位县级领导。不到三个小时,我们就帮助老人完成了他自己三天的任务量。事后,我们用车帮助老人将收好的稻谷运回了家中。
扶贫工作,仿佛一场春雨洒进贫困户心中,润物无声。这次“割稻之行”,我初步认识到了何为帮扶,帮扶为何。而张莉主任在田地间的忙碌身影,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小白来讲,完全打破了我心中对领导的认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遇见●情洒新宅“滴答、滴答……”
挂在墙上的钟表周而复始地转着,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分针转动的声音如心跳般,为静谧的夜晚注入一丝活力,为明天的脱贫带来无限希望。此时,钟表的时针又一次指向了3点钟。
自从被派驻杉树镇新宅村驻村以来,我见证了许许多多个凌晨3点,村委会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办公桌前,经常坐着一位身着灰白朴素衣服的中年人,正伏案奋笔疾书。说是中年人,却见他两鬓斑白,神色露出疲态。而他,正是新宅村攻坚队长马晓旭,也是我的“扶贫导师”。
刚到村时,便接手了“信息员”工作,同时结对帮扶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此之前,我对脱贫攻坚还不甚了解。是马队长,趁着遍访工作,每天带着我走村入户,不到一个月,我就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新宅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本子记清了全村381户农户、105户建档立卡户的基本信息。是他,给我讲解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我如何做群众工作;也是他,告诫我年轻同志,工作要脚踏实地,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锻炼韧劲和忍功……
每天看着墙上挂着的“整县摘帽倒计时”、“暖冬行动进行时”,攻坚队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是绷紧一根弦。白天入户走访,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诉求。晚上召开连心会、院坝会、研判会,对群众最急的事情第一时间回应、最忧的事情第一时间关切、最盼的事情第一时间解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
村里刚出的新茶喝了一杯又一杯,我的笔记本写了一页又一页。本子上记的,全是当天入户走访,群众所提的问题和诉求。能当场解释的就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就拿回来将问题汇总,晚上在攻坚队研判会上提出讨论。
驻村半年,经常都是半夜泡面加餐,但是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内心对我们的认可,一切辛苦就都值了。
2019年1月2日,是“暖冬行动”的第二天,刚好也是我的帮扶对象冉景廷母亲生日。冉景廷长期在外打工,留下两位老人和三个小孩在家。晚上,我拿着提前给两位老人买好的棉鞋和给小朋友的小蛋糕就串门去了。
“老人家,生日快乐!”
“何同志啊,这啷好意思嘛,让你破费了,快来坐。”老人十分热情。“谢谢叔叔!”小孩子们接过蛋糕,欢欣鼓舞,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随后,我接通了与冉景廷的微信视频,两位老人通过手机屏幕见到了一年未见的儿子,瞬间红了眼眶。
挂掉视频后,老人还一个劲地对我说“谢谢、谢谢何同志”。这一刻,之前加过的班、熬过的夜,通通都不算什么了,心中只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再见●携手明天久困于穷,冀以小康。2014年以来,印江累计选派驻村干部9817人次、结对帮扶干部51167人次,与全县25877户贫困户“结穷亲、交朋友”。他们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苦干实干,一幅幅宏伟的扶贫画卷在邛江大地徐徐展开。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千千万万万名扶贫干部中的一员。
2019年4月24日,邛江大地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印江在内的18个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同样是4月,接单位通知,我需要撤回单位开展新的工作,自此,我的驻村工作便告一段落。收拾好行囊,坐上返城的客车,回头望去,新宅村的版图在眼里越变越小,直至消失。
青山巍巍,静穆无言。“贫困一日不除,扶贫干部便一日不退。”撤回单位后,我依旧以帮扶干部的身份继续参与帮扶工作,继续同新宅的战友们共同战斗。
驻村半年,虽苦过、累过、埋怨过,也笑过、满足过。体验过黑夜的深邃,也迎来过清晨的曙光;见识过寒风凛冽,也感受过夏日温情。我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不安,王队长丢下刚出生的孩子转身离家时的无奈,马队长带病冒着大雪徒步进村,梅梅书记深夜与远在铜仁的孩子视频后独自落泪……这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反复重现。
相比他们的付出而言,我是幸运的。大家常常开玩笑说,我是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独在异乡,没有家庭的羁绊,没有身后的怨言,全心全意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就是最大的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们有幸一起战斗过,感恩遇见,愿在新的起点新的战场,我们再见!
我是一名95后,这,就是我的扶贫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YwXBJUeuzDixwbRCAp8l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