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二十大时光·科教兴国 | 韦维:新发展理念引领应用型高校新发展

时间:2022-10-25 20:24  点击:

本网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高校更好履行社会职能提供了新的支撑。”贵州师范学院校长韦维表示,贵州师范学院作为省属师范院校,面向新征程,学校将继续践行师范担当,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战略发展导向,把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将国家所需作为教学科研所向,通过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改革等途径,逐步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等教育新动能。

贵州师范学院校长韦维


以战略需求为导向,下好学科建设先手棋

韦维说,面向“十四五”发展,学校深入实施学科建设领校工程,加强一流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框架。

做强教师教育类学科,助力贵州基础教育发展。推进师范教育守底色、固本色、强特色,坚持以主体性地位参与到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去,回应贵州基础教育的重大需求。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深耕发展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建教师教育学科生态群,着力提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筹建教师教育学院与研究机构,授予其进行学科方向选择、学科团队搭建等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权,打造稳定的教师教育学科平台、建立规范化的教师教育学科活动机制;聚焦我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希望工程升级版工程等推进实际,在“破解乡村地区、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教师普遍教学胜任力不强、骨干师资不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本土问题上加强研究,提出师院方案,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政策、管理和技术问题,助力贵州写好品质教育“答卷”。

发展应用和技术学科,回应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紧扣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围绕“四区一高地”,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积极面向贵阳市、乌当区产业布局,对接当地龙头企业、行业需求,聚焦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存在的问题,以新型材料、化工、制药等专业为基础,重点打造材料、化工龙头学科群,推动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更好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性应用技术攻关能力,推动成果转化;围绕数字经济,培育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群,依托国家发改委批设的新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产学研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依托贵州省流域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和贵州山地研究院等平台和团队,融合空天遥感大数据、现代地理信息、定位监测分析技术,为数字经济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

打造创新服务学科群,传承地方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立足贵州大生态战略,依托文旅行业、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文艺术学科群,多学科集群协同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立足地理学科优势和高校“贵州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咨政研究基础,建设一批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智库”和“思想库”;深入推进与文旅厅“政产学研用”长期合作模式,依托文旅类、设计类专业,推动贵州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研究与实践。

贵州师范学院印山书院


以人才建设为核心,筑好科技创新“蓄水池”

韦维说,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倾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生机勃勃的人才队伍阵容,有机融合学科建设规律、学术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师教书育人规律,激发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知事聚人。聚焦优势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以任务带学科,识别、支持有重大挑战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研究任务,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强化以学科带头人和高端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引进,打造与优势学科群、专业群相衔接的人才集聚高地。

知人举事。建立人才画像,以人才带任务,发掘、支持、用好具有创新型研究能力的人才,聚焦科技前沿问题开展应用型研究。实施“特聘教授”人才项目、高端人才引智项目等,努力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加强学科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促进一批学科达到或保持省内领先水平。

因才施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计划,通过领军人才引培计划、师资队伍提升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提升计划、国际化人才工程计划等,发掘有发展潜能的“树根”型学科新生力量,扶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树干”型学科骨干,造就有引领作用的“树冠”型学科带头人,逐步实现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将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考评与学科团队、学科平台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标志性成果的培育与考核。

贵州师范学院校园一角


以治理体系为引擎,构建科技创新“新生态”

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坚持学科特色、任务导向、统筹制定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面向学科交叉需要,探索学科特区、项目团队、中青年研究团队、学派、实体研究院所、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等多种形式的学科团队建设模式,营造重视学科建设,鼓励学术自由的组织环境,打破“各自为战”的科研工作格局,建立团结协作的科研新机制,打造遵奉“共同决策、共同进行、共同监督”原则的学术共同体,凝聚学科向心力,提升科研组织化程度。

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大学科技园为创新、研发、孵化活动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建设,推动与政府、行业、企业组织的链接,提高技术发明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共建共享共治,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拓宽大型仪器设备折旧及维护经费渠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筹划建设产业研究院,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对接,学科专业领军人才与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汇聚,形成创新驱动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完善创新机制保障。推进“学院办大学”,完善校院两级学术组织和学术权力运行机制,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形成要素全面、机制顺畅、活力充沛的治理框架体系;探索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智库成果和学术成果、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研项目分类评价办法;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教师,科研人员,与科技创新型企业之间人员流动、兼职兼薪,鼓励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从事科研交流工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李政林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019838.html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
Baidu
map